71.8 F
Washington DC.
星期四, 2 5 月, 2024

说历史的女人:跟随了梅贻琦一生的女人

来源:华夏文摘 发表于2024 年 03 月 25 日thchen

说起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,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北大的蔡元培。但还有一位完全可以跟蔡元培比肩的校长,就是清华的梅贻琦。如果说,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的话,那么,没有梅贻琦就没有清华。

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11年,奠定了北大在中国大学中的崇高地位;同样,梅贻琦先生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,奠定了清华的校格,为清华大学也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。他与叶企孙、潘光旦、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,对中国的大学教育立下了不朽功勋。

但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,往往站着一位女人,你知道梅贻琦先生的夫人,为丈夫的事业付出了多少吗?她26岁嫁给以后将成为清华校长的丈夫,但在期间为支持丈夫的事业,她曾摆过地摊,做糕点卖过糕点,在她62岁的时候还到医院当护工,最后长寿100岁善终,令人钦佩。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她漫长的坎坷的一生。

(一)假小子10岁进学堂

她叫韩咏华,1893年8月28日生于天津。韩家本是天津豪族,以船运起家。韩家开设的天成号商行,排在“天津八大家”之首,曾养海船99艘,堪称清代天津的“船王”,其航线自沿海各埠直至朝鲜、日本等地,几乎垄断了天津当时的海运业。

韩家除养海船外,还开设银号、当铺等产业。但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,韩家经营的18家当铺中有17家惨遭抢掠,使之成为天津八大家中最先衰落的一家。

当韩家祖业凋敝之际,韩咏华的祖父韩荫棻迁居北京,另立门户。韩咏华之父韩渤鹏,曾入天津武备学堂,1912年3月,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任命他为署理山东巡警;之后又任国务总理秘书。

相对于祖上的荣耀,到韩咏华这辈时,韩家有点没落了。韩咏华兄弟姐妹7人,她排行第五,被称作“韩五姑”。巧合的是,她后来的丈夫梅贻琦在家族中的大排行也是第五,叫“五哥”。相对于韩家的没落,梅家的家境更是窘迫。他的父亲梅曾臣是秀才出身,但后来沦为一般职员。

韩家和梅家是世交,他们两家又都与著名教育家严修家是世交。韩咏华兄弟姐妹自小都是在严修先生的私塾里读书的。

不过开始,女孩子在传统上是不能读书的,所以韩咏华在10岁那年,是穿上长袍、坎肩,戴上帽头,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,像假小子一样上学堂的。

梅家尽管家境贫寒,但梅贻琦的父亲还是咬紧牙关,让儿子们读书,所以他在15岁时,也进了严家的私塾读书。

当时严修聘请了张伯苓(后来的南开大学校长)当他的私塾老师,所以韩咏华和梅贻琦有幸成为张伯苓的学生。韩咏华第一次见到梅贻琦是在一次上体育课时。

当时女塾和男塾不在一起上课,不过操场是轮流使用的。女生上体育课,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门关上。当时韩咏华被派去关门,她隔着木格窗子第一次看见梅贻琦那清瘦的身影,自此便印记在心里。

那时的操场上总有人围着梅贻琦,向他讨教功课,他话不多,但很睿智,带着一股沉稳的大气。半年后,严氏学堂的男塾迁往南开区,从此二人就分开了。

韩咏华在严氏家塾读了三年书,到13岁时,她在严修先生的建议下上了严氏幼稚师范。

(二)“五五”结良缘

韩咏华幼师毕业后,本想去金陵女大继续求学,但遭到父亲反对。他说,“你是严老培养起来的人,应给严老效力。”因此她成了严氏幼稚园最年轻的教师。

梅贻琦学业十分优秀,而且父亲梅曾臣也十分支持他读书。于是他在1909年6月,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,在630名考生中以第6名的成绩被录取,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,入美国伍斯特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。

1915年春,梅贻琦学成归国,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兼教务长,暂代校务。他出国前,家里给他定了一门亲事;回国后,他看到家里经济困难,无力迎娶对方,他便毅然退了这门亲事,直到家庭条件稍有缓解,他才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。这其间,年轻有为的梅贻琦被人多次提亲,但他“概未所动”,因为他早已心有所钟。

韩咏华和梅贻琦早就互生爱慕了。但两家虽为世交,二人的结合还是费了番周折。因为此时韩家摆脱暂时的困境后,开始向上走,试图恢复昔日的荣耀;而梅家却处在贫寒的低谷之中,未来一切难以预料。

还有就是梅贻琦这人太过沉默寡言,成天哑巴一样,不说话;并且长得清瘦,不够气派。而此时的韩咏华已经出落得跟一朵花一样,追求者众。所以当梅贻琦给韩咏华写信表白时,她的父亲比较犹豫,不让女儿接受他,不给他回信。

于是梅贻琦又给韩咏华的同学写了信,表达了心中的疑问和真情。同学把信转给韩咏华,她又让父亲看。不料,父亲看完这次的信后竟大为欣赏,“好文章!不错,不错,此子可信也!”于是对女儿的未来放心了。

1918年,韩咏华和梅贻琦订婚。两人订婚的消息被韩咏华的一个同学知道了,她急忙跑来对韩咏华说:“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,你受得了?”韩咏华说:“我豁出去了,他爱说不说,能说多少算多少吧。”

1919年6月,26岁的韩咏华和30岁的梅贻琦举行了婚礼,两个老五,“韩五姑”和“五哥”完成了“五五结合”,那么他们此后的日子会不会“十全十美”呢?

(三)40多岁的清华大学旁听生

梅贻琦不仅学识满腹,而且胸怀大志,面对当时落后的中国,他要施展抱负,大兴教育,科学救国。清华给了他平台,他在这个平台上如鱼得水,建立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丰功伟业。

1931年10月,42岁的梅贻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。此时的他,血气方刚,踌躇满志。到职后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学改革。他多次阐述“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”等办学理念,并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执教。

梅贻琦说: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乃是有大师之谓也。

于是,清华园大师云集,一度超越了北大。当然梅贻琦也是继承了胡适先生的办学宗旨的,就是“导师制”,这也是清华的优秀传统。在梅贻琦执掌清华之前,清华就曾有过王国维、梁启超、陈寅恪、赵元任四大国学大师。梅贻琦更加大力接纳大师级的专家教授来任教。在后来评选出的清华名人堂中,只包含了14位大师,比如朱自清、冯友兰、华罗庚、杨振宁等,其实远远不够,因为多种原因,像胡适、钱学森、钱钟书、梁思成、茅以升,以及四大哲人中除陈寅恪外的三人都没有算进去。

看着丈夫在清华大放异彩,韩咏华终于坐不住了,当一个幼儿教师岂是她的夙愿?所以她决定到清华继续深造。从1933年至1935年,已过40岁的韩咏华,还到清华大学当了旁听生。

韩咏华在清华学习了陈福田的英语、钱稻孙的日语和金岳霖的逻辑学等。不过梅贻琦办学纪律非常严格,即便自己的夫人去当旁听生,也要事先征求他的意见,也不是她想听谁的课,就听谁的课的。后来他的女儿因为差几分没有考上清华,他愣是没让女儿进去。不过他还是支持夫人韩咏华上进的,所以韩咏华在清华也增长了许多知识。

(四)做糕点卖糕点,摆地摊的校长夫人

可当梅贻琦正有声有色地带领清华前行时,他遇到了困境。

1937年,抗战爆发。北平已呆不下去。于是,清华与北大、南开三校合并,南迁昆明,成立西南联合大学,梅贻琦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。全面负责大学管理。

在昆明西南联大时,韩咏华一家七口(她有4个女儿和1个儿子)起初住在花椒巷的简陋的民房里,条件很差。

梅贻琦的五个儿女

国难当头,大后方的生活也很艰苦。学生们生活无以为继,很多学生的营养状况非常差。梅贻琦忧心如焚,接连向国民政府写信,请求政府能够拨付一些资金来补贴学生。

资金申请成功之后,大多数师生都得到了资助,暂时脱离了窘境。但梅贻琦的几个孩子例外。他把资助的钱财留给更贫困的学生,坚决阻止自己的孩子领取补助金。但他们家孩子多,梅贻琦又为人清廉,梅家生活一直十分清苦,靠他的工资根本养活不了全家。他们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,偶尔吃顿菠菜豆腐汤已是很奢侈了。

为了支撑家中的生计,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,韩咏华站了出来。她不顾校长夫人的体面,放下曾经的千金小姐的架子,开始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

韩咏华自己做糕点,自产自销。那时她很低调,经常穿着蓝布褂子,挎着个小竹篮到处叫卖自己制作的糕点。

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的妻子们在韩咏华的感召下,都开始自力更生,干活挣钱。比如吴有训教授的夫人王立芬就自己绣围巾,卖给驻扎在昆明的美国盟军。后来,韩咏华与教务长潘光旦的夫人、袁复礼夫人组成“互助组”,自制这种上海点心,到冠生园食品店寄售。梅贻琦家离冠生园很远,来回要走一个半小时。韩咏华不舍得穿袜子,光脚穿皮鞋,把脚都磨破了。

教授们到梅校长家议事时,常常受到热情的招待。当他们围坐一桌,品尝着韩咏华亲手做的糕点时,深为她的坚韧、乐观精神所感动,便将这糕点命名为“定胜糕”,意指抗战一定胜利!从此,“定胜糕”的名字叫响了西南联大和昆明城。

韩咏华还参加了昆明女青年会活动,活动时,大家轮流备饭。一次要轮到梅家了。可家里没钱,韩咏华就到街上摆一个小摊,出售子女们小时候的衣服,和毛线编结物,卖了10元钱来待客。那时候的生活很苦,但她活得很充实。

全家福

(五)62岁仍要出去打工的校长夫人

1945年,抗战胜利后,清华复校,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,直到1948年年底。

梅贻琦执掌大陆清华大学17年间,一尘不染,两袖清风,没有因为私事花过学校一分钱,更没有任何徇私舞弊行为。

他在云南时,西南联大办了个附中,当然师资力量雄厚,大家都想把孩子往里面送。但梅贻琦铁面无私,一切成绩说了算,谁考上谁进。当时的“云南王”龙云的儿子落榜后,进不了附中,他十分生气,要对梅贻琦兴师问罪。可当副官回来告诉他说,梅校长的女儿也没有考上,照样也没有进附中时,龙云无话可说。

到1946年,梅贻琦的小女儿梅祖芬也因几分之差没有考上清华,被父亲拒之门外,后来只得上了燕京大学。

这些,做为妻子,韩咏华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她没有埋怨丈夫。如果她像一般的女人,给梅贻琦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之类的,梅贻琦说不定会坚持不了原则,那么他还是梅贻琦吗?所以,一个男人的成功,与他背后的女人不无关系。

1948年,梅贻琦选择了离开清华园,离开中国大陆。这不是他不爱国,他当时也是有原因的。

梅贻琦的远走,是为了保住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基金。这笔钱当时在美国,数额巨大,它是清华的建校基金。在美国人的要挟之下,梅贻琦不离开大陆是不行的。所以为了保住这笔钱,保住清华的“资本”,梅贻琦忍痛离开了他的清华园。

1949年,梅贻琦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,然后去了美国。1950年,他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,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。直到1955年,梅贻琦由美国到台湾,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“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”,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,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。

梅贻琦又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清华的基础,被称之为“两岸清华校长”。

梅贻琦在美国协进社工作时,小儿子梅祖彦也在美国读书。当然,韩咏华也随夫带着两个小外孙在美国生活。到后来梅贻琦回台湾时,韩咏华并没有跟随回去,而是继续留在纽约,当时的她已经62岁,在美国照顾外孙们。

梅贻琦赴台后,甚至在担任台湾清华校长时,生活一如既往的清苦,他薪水微薄,远不能维持家人的生活开销,这也是一生倔犟要强的韩咏华坚持留在美国的原因。因为在美国,她可以不必顾及丈夫的面子,为自己,为这个家打工挣钱。

62岁的韩咏华先是在一家衣帽工厂做工;后转到一家首饰店卖货;之后,经人介绍到一家医院做护工;最后又转到一个盲童学校照料盲童,生活也极其艰难。1959年,清华的一位校友阎振兴从美国回到台湾,曾向朋友谈到在美国打工的韩咏华,说:“我曾经探望过梅师母,她生活太苦了。必须得跟梅先生说,设法给师母汇钱,或者接她回台湾!”他说话时眼中充满了眼泪。

梅贻琦得知后,十分愧疚,但他自己在台湾确实薪金微薄,无法汇钱过去,而新竹清华校区的建设正在关键时刻,他心力交瘁。更为难的是,梅贻琦住在台北清华办事处办公室里,他连自己的私人住房都没有。

(六)叶落归根,100岁而终

梅贻琦先生一生为了清华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在大陆如此,在台湾也是如此。后来他终于积劳成疾,一病不起。

1960年6月,梅贻琦患了癌症,要进行手术。6月11日,他处于生命垂危之中。闻讯赶来的胡适、陈雪屏、查良钊等学界要人紧急商谈,告知了在美国的韩咏华。韩咏华得到消息后,大惊失色。她终于匆匆收拾行装飞回台湾。6月19日,韩咏华与丈夫相见。

这是他们分别5年后的第一次重逢。为生活所迫,在美国拼搏数年的韩咏华,终于在她67岁时,停下了她的“打工”生涯。

7月28日梅贻琦在妻子的关怀中,进行了手术,病情稍有缓和。自此韩咏华在丈夫身边,悉心照料了他两年。

1962年5月19日,“两岸清华校长”梅贻琦先生溘然长逝,享年73岁。

梅贻琦故去后,韩咏华移居美国,随长女梅祖彬和三女梅祖衫居住。1977年她落叶归根,回到大陆安度晚年,受到邓颖超的热情接待。宴请时,特意由天津狗不理的名厨师做了一桌菜。

是的,她是中国人,她是天津人。故乡人要吃故乡菜。

韩咏华一生,跟随梅贻琦,辛劳一生,坚守一生。她因丈夫的清贫而清贫,也因丈夫的劳累而劳累,但她活得很充实,她无怨无悔。

韩咏华于1993年8月26日在北京去世,享年100岁。

参考资料:

《记梅贻琦夫人韩咏华》

《清华“永远的校长”梅贻琦》

《大学与大师:清华校长梅贻琦传》。

来源:青衣仙子的二维空间

相关文章

标签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

关注我们

3,727FansLike
222,784FollowersFollow
10,394SubscribersSubscribe
- Advertisement -spot_img

光传媒 Youtube

光传媒顾问团 >>>

鲍彤  蔡霞  陈光诚  陈奎德  程凯  慈诚嘉措  冯崇义  傅希秋  胡平  金钟  李进进   鲁难  罗胜春 茅于轼  潘永忠  宋永毅  苏晓康  王丹  王军涛  王志勇  席海明  张伯笠  张伟国(按姓氏笔画排列)

光传媒专栏作家 >>>

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 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(按姓氏笔划排列)

最新汇总

海外文摘

新英雄传·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>>>

嘉文精选